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国网不断延伸十二五全部无电人口用上电
5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在京召开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推进会,会上要求加快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确保实现"十二五"期间"全部无电人口用上电"的目标。
2006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户户通电"工程,累计投资198.9亿元,为149.1万无电户571.9万无电人口解决了通电问题。"十二五"期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蒙东6个省(区)。2011~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投资43.7亿元,采用电网延伸方式解决了14.6万户61.98万人的用电问题。经各级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相关单位进一步调查核实,截至2012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内共有59.74万户无电户252.7万无电人口。"十二五"后三年,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内全部无电人口用上电,需通过电网延伸解决42.87万户175.6万人的用电问题,地方政府采取新能源分散供电方式解决16.87万户77.1万人的用电问题。
"十二五"期间实现"全部无电人口用上电",是国家电网公司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无电地区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
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第二季度工作会议提出:"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是公司重要的社会责任。"为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尽快实现全部无电人口用上电,国家电网公司与国网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电力共同研究,要求争取在2014年年底提前基本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2013年完成建设任务。
国家电网公司听取了六家省级电力公司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作汇报,并分析了当前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无电人口全部分布在自然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用户分散、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施工建设条件极为艰苦。在2014年基本实现无电人口用上电的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是对相关单位干部职工队伍的严峻考验。
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各单位和相关部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各种困难,逐级落实责任,确保按期实现通电目标,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安排,落实规划和优化计划,满足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需要;强化工程建设及管理力量保障,集中力量打突击战、攻坚战;强化物资供应保障,特事特办,保证施工需要;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积极争取政府投资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做好工程验收等工作。
四川 点亮黄草坪希望
"我们这一辈人,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做梦也想不到能用上电。"家住四川阿坝州小金县高山上的藏族汉子杨廷华,正是农网改造工程的受益人。
杨廷华所住的大板村离县城80公里,村子位于海拔3500米的黄草坪,大电网无法延伸,生活在这里的6户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王廷华曾跟其他5户一起购置了一台5千瓦微型水力发电机,安装在山上一条小溪边。发电机仅能在夏季勉强提供照明用电,而小溪上游每年暴发泥石流,发电机屡屡遭到损坏,无法供电。
当时,王廷华买了车跑运输。但由于没电,手机成了摆设,有急事只能步行几公里到街上打电话,经常错过生意。
去年年初,国网四川电力为黄草坪的6户人家送了电,黄草坪的灯亮了。王廷华给家里购置了电视机、电饭煲、电磁炉、电热水器、浴霸等家电。不仅如此,由于与客户间沟通顺畅,生意也红火起来。
像王廷华这样告别无电历史的,在阿坝州共有9.5万人。自2008年以来的5年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在阿坝州投资农网工程共6.8亿元,解决了2万余户9.5万余人的用电问题。
2012年9月投运的"新甘石"联网工程结束了甘孜州北部地区的农牧民群众"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团取暖"的历史,实现全年全时用上安全电。从2013年开始,被称为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包括35千伏及以下至500千伏的多项电网工程,将用三年时间建设,总投资约175亿元,投运后将极大提升甘孜州水电送出能力,实现成为电力外送基地的目标,解决全州898个无电村22万缺电农牧民群众的用电问题。5月16日,国网四川电力启动的川藏联网工程建设,将有力支撑西藏昌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沿线川藏两省区无电地区的通电问题。
2010年以来,国网四川电力累计投入7.6684亿元用于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计划实现21936户无电农户通电,涉及无电人口92131人。截至2013年4月底,已完成投资7.1063亿元,投资完成率92.67%,实现19495户无电农户通电,涉及81879人。
目前,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国网四川电力总投资74亿元,倒排工期,在明年年底前实现14万户无电农户的全部通电。
青海 牧区迎来现代化生活
5月的嘉塘草原,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已是一派生机勃勃、春意浓浓的景象。25日,笔者走进牧民巴毛的家里,藏族传统美食摆满了桌子,新居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液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厨房里的电磁炉上,一锅手抓羊肉正冒着香喷喷的热气。
家里通电后,巴毛购买了家用电器,而最让他开心的是能上网聊天、玩游戏了。"你说,现在的生活有多美!"巴毛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巴毛居住的青海玉树州称多县珍秦镇游牧民安置点有1180座牧民新居,是玉树地区特大的游牧民安置点。受气候、环境、经济等条件的制约,这里多数藏族牧民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镇长更尕才让感慨地说:"国家电网只用了短短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通电工程,为我们送来了光明和温暖。喜迁新居后,几乎家家都购置了家用电器,原来靠酥油点灯、牛粪取暖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牧民们的生活进一步迈入了现代化。"
有了充足电力的可靠保证,玉树地区比较大的奶制品生产企业也已经在珍秦镇落户,进行藏牦牛牛奶的深加工,生产出来的酥油、酸奶等奶制品供不应求。
2006~2012年,国网青海电力共投资15.6亿元,新建110千伏变电站4座、线路398公里,35千伏线路7706公里、配电变压器2130台、低压线路8687公里,共解决了7.03万无电户28.69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青海省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新的无电人口不断形成。目前,青海省还有无电户11.57万户,无电人口44.8万人,其中大电网营业区无电户6.03万户,无电人口21.9万人,大部分无电地区地处偏远、高寒、交通不便的牧业区。
5月初,青海省成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全力抓紧抓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作,确保无电群众早日用电。按照计划,2013~2015年电网延伸通电工程规划投资13.03亿元,共计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线路71公里,35千伏变电站22座、线路1000公里,10千伏线路1498公里、配电变压器512台、低压线路1832公里。
甘肃 "户户通电"到山区
甘肃庆阳市环县山城乡寨柯村团庄台自然村坐落在干旱丘陵地带,山大沟深。
走进村民李天斌家,他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家里的用电情况。"好着呢,好着呢,电灯、电视啥都能用!"边说边拉开窑洞里的灯,打开电视机。灯光明亮,电视机画面清晰,图像稳定。李天斌的家在极为偏僻的大山深处,单门独户,距离最近的变压器直线距离也在7公里以上。
若只为一家供电,架设低压配电线路,投资过大,就算完成线路架设,如此大的供电半径下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也不能完全保证。经多方调研考察论证之后,国网甘肃电力决定采取分散供电方式,由地方政府投资,为李天斌家建设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这两种资源互补可实现全天候发电,非常适合山区独居用户。目前,李天斌家的风光电互补发电系统已安全运行一个多月。
2006年6月1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甘肃省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当时计划通过大电网很大程度的延伸,在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甘肃省无电户通电任务,"户户通电"工程在甘肃省全面启动。
2007年11月6日,甘肃省举行"户户通电工程"竣工仪式,提前一年零两个月完成电网延伸供电的"户户通电"任务。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4622公里,新建配变台区2489台,新建0.4千伏及以下线路11549公里,解决了全省12个市州79026户、358046人的通电问题。
此后,国网甘肃电力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约13亿元,解决了16.41万户52.85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使甘肃省十四个市州、87个县区的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大电网延伸范围内"户户通电"率达到100%,全省户通电率达到99.7%,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针对各种原因新出现的无电地区和无电人口,国网甘肃电力将继续加大投资,充分结合电网延伸方式和分散供电方式,争取在2014年底前全部通电。
新疆 打开沙雅"光明通道"
只有到过新疆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空阿恰勒拜勒村的人,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那种发自内心的迫切心情:渴望通电,盼望致富。
从解放初到2013年半个多世纪,由于资金紧缺、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空阿恰勒拜勒村的用电难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年近七旬的村民亚森·艾比迪勒告诉笔者:"我们这里一直都没有电,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电。十年前,村里才有了私人的小发电机,每度电要收3块钱不说,供电时间还特别短,每天最多2个小时,而且电压特别低。后来大家自己购买太阳板,但是白天天气好的时候才能存电,晚上看电视和照明用两个多小时就没电了,电视屏幕上都是雪花。"
2013年2月18日,盖孜库木乡二牧场35千伏变电站至空阿恰勒拜勒村的10千伏输电线路开工了。国网新疆沙雅供电公司接到上级批准开工建设的通知后,盖孜库木乡供电所的精兵强将和施工队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施工。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他们终于打开了这条尘封大半个世纪的"光明通道"。
3月28日,供电员工为村里进行最后的智能电表安装接入工作,不少村民从远处专程赶来看热闹。当日傍晚7点多,全村户表全部安装完毕。当村民艾合买提·依米提拉亮电灯,打开电视机观看《新闻联播》时,空阿恰勒拜勒村沸腾了。村民在空地上欢快地跳起了"麦西来甫"舞蹈,一个几代人企盼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空阿恰勒拜勒村彻底结束了无电的历史,这一天也成为村民们珍藏在心里的记忆。
村支书阿不都·达吾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机,每天都可以看到电视新闻,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有的村民还买了电脑,大家谈论的话题都是怎样尽快脱贫致富。我们村已经开始电力排灌了,今后还要大力发展农牧业,我们将长远规划,充分利用电力资源发展我们村的林果业和庭院经济、家庭养殖业、大棚蔬菜等农作物,让村民尽快富起来,我们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蒙东 河套草原通上电
"我家以前住在河套,离这五十多里地。没有电,家电根本用不了,到了晚上只能听草原上的风呼呼地刮。"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的蒙古族牧民白老汉站在家门口,回忆着往事。
"现在好了,我们用上电网电已经一年多了。你看这'大风车',还有那'太阳板',两个东西往那一放,就解决了我们100户人家的大问题。"看着离家不远的赫尔洪德风光储互补发电站,白老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011年10月,哈日干图嘎查生态移民工程竣工。白老汉和附近100户散居人家来到了赫尔洪德居住。
赫尔洪德地处大草原腹地,大电网无法延伸到这里,但这里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采取风光储互补发电方式成为解决缺电问题的最佳选择。国网蒙东电力突破重重技术难关,建成了用"风能+光能+微电网"供电方式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工程——"赫尔洪德分布式电源接入"试点工程,探索出一条解决偏远用户供电的新模式。
截至2012年年底,国网蒙东电力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高、低压线路43000公里,新建及改造变电站337座,配变15600台,完成户表改造75000户;强力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解决了2519个无电户通电问题。
目前,蒙东供电区域内还有2361户无电户10577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的阿荣旗、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和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偏远牧区和林区。国网蒙东电力5月上旬组织召开了2013年农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启动电视电话会议,打响了"彻底消灭无电地区"的最后"歼灭战"。
2013年无电地区建设计划完成后,国网蒙东电力将解决供电区域内全部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到时,大草原将迎来光明,更多牧民将用上电。
西藏 农牧区用电质量将进一步改善
国网西藏电力目前新开和续建农网工程涉及11个县,总投资30.5亿元,工程共计43个标段,有43个施工项目部,西藏农网工程正在全面推进。
2011~2012年,西藏农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2012年完成12亿元,是2011年的2.2倍。完成隆子、措美、班戈、萨迦及八宿等7个县的农网建设任务,电网覆盖范围扩大到39个县。2013~2015年安排农网建设项目总投资81.35亿元,占"十二五"期间农网建设项目总投资的83%。
"十二五"期间,国网西藏电力农网建设项目规划投资98.76亿元(2013年摸查实际总投资,较原规划增加14.0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扩大电网覆盖面,开展12个无电县(隆子、措美、班戈、萨迦、定日、定结、昂仁、错那、加查、八宿、江达、类乌齐)的农网建设。同步对已覆盖的32个通电县进行改造升级;二是推进西藏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通过大限度延伸电网,实施14个无电县(比如、索县、巴青、嘉黎、亚东、岗巴、洛扎、左贡、芒康、贡觉、札达、革吉、日土、朗县)的农网建设。
"十二五"期间,国网西藏电力供电人口将从目前的148万人达到"十二五"末的215万人,西藏农牧区供电可靠率和用电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ONLINE MESSAGE
联系方式